1、便血或肛門出血
若排便后出現鮮紅色血液(如廁紙帶血、滴血或噴血),可能與痔瘡、肛裂、直腸息肉等相關。電子肛腸鏡可直觀觀察出血點,區分出血原因,排除腫瘤風險。
2、肛門疼痛或腫脹
肛門持續疼痛、局部紅腫或觸及硬塊,可能提示肛周膿腫、肛裂、血栓性外痔等。通過檢查可明確病變位置及嚴重程度。
3、肛門脫出物
排便時肛門有腫物脫出(如痔核、直腸黏膜或息肉),或日常活動后出現脫垂,需通過檢查判斷脫垂類型(如內痔分期、直腸脫垂等),指導治療方案。
4、排便習慣改變
長期便秘、腹瀉、排便不盡感或糞便變細,可能與直腸炎癥、腫瘤、肛門狹窄相關。電子肛腸鏡可觀察直腸黏膜狀態,輔助鑒別良惡性病變。
5、術后復查或病情監測
針對痔瘡、肛瘺等術后患者,定期復查可評估愈合情況,排查復發跡象。此外,慢性肛腸疾病(如潰瘍性結腸炎)需定期監測病變進展。
6、高危人群篩查
有腸癌家族史、長期炎癥性腸病或年齡超過40歲的人群,即使無癥狀,也可在體檢時通過電子肛腸鏡初步篩查直腸病變。

